编者按:12月15日,省教育厅举办第八期全省教育装备管理部门负责人培训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教育数字化战略为牵引,提升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准确把握教育政策,服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能力。常州市教育局应邀作区域教育装备管理与特色经验交流。现将交流材料予以发布,供全省教育装备系统学习参考。
近年来,常州市紧紧围绕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等重点工作,积极创建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相协调,与国家课程标准相匹配的教育装备体系,着力构建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新格局,着力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着力推进区域教育装备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把牢“底线”不动摇,慎终如始抓管理
始终坚持以师生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第一要务,时刻绷紧监督管理这根弦,不断提升工作品质。为更好地监控教育装备项目的建设质量,严把安全关,通过制定《常州市教育局局属单位信息化工程重大项目验收规范》,进一步厘清和明确验收标准、验收流程等,特别明确重大项目验收分材料预验收和现场验收,在现场验收阶段,专家须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询问、现场演示和检查等环节对各项目验收纸质材料和项目现场实地运行情况进行终审,对于一次性通过验收的项目开具验收报告,对于需要整改的项目给出整改意见并限时整改后进行再验收。后期,我们还将努力持续做好履约验收方案的研究,逐步形成验收细则方案集,切实为教育装备建设当好“守门员”。
二、把准“主线”不偏移,全力以赴强服务
教育装备走过几十年,无论配置如何先进,技术如何发展,始终不变的是我们的主线:那就是服务好学校发展,服务好教师成长,最终落脚到更好地服务学生成才。为此,我们将教育装备和学生的衣食住行紧密结合,努力让学生穿得更安全,学得更快乐,吃得更健康。2022年,出台《常州市中小学校服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常州市中小学校服选购流程的通知》,要求校服采购必须站稳学生立场,在加大家长参与度,明确制作标准、规范采购过程、严格执行“双送检”制度、特殊家庭帮扶以及结算资金管理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定期开展全市校服质量抽检工作,及时向制作单位反馈检测情况,实施“黑名单”通报制度,严把校服出口关,确保提升校服品质。
三、把住“基线”不走样,持之以恒提能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教育装备的“基线”。为此,为进一步提升教育装备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全面培养学生思维、实践和创新能力,市教育局基教处、教科院和建装中心多次召开研讨修订会,出台《常州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实施方案》,提出了强化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提升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做好实验教学各项保障、健全实验教学评价机制四方面共17点举措。构建常州市中小学实验室危化品监管平台,形成平台监管、定点采购、专车配送、规范储存、危废处置“五统一”的实验药品管理模式,解决学校实验药品购买频次低、手续繁琐、配送周期长、运输成本高的难题,为实验教学开足开齐提供有力保障。
四、把好“水平线”不止步,全力以赴优品牌
教育装备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更直接反映管理的水平高低。例如:简单的“吃饭”问题,也可以变成无声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尊重粮食,学会感恩。从2021年起,我们在全市中小学推行食堂“1 1 1"管理新模式,依托省中小学阳光食堂信息化平台进行功能升级,建立集“招标竞价、溯源核磅、智能验收、财务结算、大数据分析”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系统,无缝衔接学校、劳务供应商、食材供应商和银行等主体,形成安全、优质、阳光、高效的服务和监管体系。对食材供应商,以一学期为周期、每月对食材供应商进行考核并明确退出机制,对于“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等十五种违反规定的情形作出明确退出要求,情节严重造成责任事故的将追究其法律责任。目前,我们正在拍摄食堂“1 1 1”食育模式宣传片,届时将通过真实、生动的全流程视频展现这项工作的初步成果。
五、把严“标线”不打折,一如既往创示范
2016年以来持续开展“常州市教育装备管理应用示范学校评估”活动,通过积极推行“标准特色”教育装备发展模式,促进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物理空间,努力创新设计改造,优化使用功能,因地制宜打造学校特色装备亮点,构建多元发展、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满足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需要。如2022年投入使用的正行中学,打造了全市唯一的“天象馆”,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学习空间。我们努力把示范校评估作为促进学校教育装备科学化、标准化、特色化、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持续高位运行的动力,作为提升全市教育装备管理和使用的水平有效途径,目前全市已有181所学校获得“示范校”称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但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未来,我们将在省教育厅、省装备中心的指导下,建构高质量教育建装工作体系、打造高效能教育服务品牌、建设高水平研究和应用推广机构,奋力擦亮“常有优学”名片,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